各市、縣(市、區)住房城鄉建設局:
為推廣先進經驗,指導各地進一步做好新型城鎮化示范縣、百鎮示范、少數民族鄉建設工作,現將南寧市賓陽縣、岑溪市南渡鎮、凌云縣邏樓鎮、桂林市雁山區草坪回族鄉、南丹縣里湖瑤族鄉等地的建設經驗做法印發給你們,請各地認真學習借鑒,并結合工作實際抓好落實。
廣西壯族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2019年4月27日
南寧市賓陽縣新型城鎮化示范縣建設經驗
多年來,南寧市賓陽縣充分利用區位優勢,結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西新型城鎮化示范縣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準確“把脈開方”,找準發展戰略,積極開展新型城鎮化建設,扎實推進各項工作。充分發揮城鎮化建設的拉動作用,深入實施對外開放戰略,堅持市場導向、企業主體、政府推動,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積極發展民營經濟,呈現出縣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互動協調加快發展等新特點、新趨勢。截至2018年底,賓陽縣共投入新型城鎮化建設資金84994.43萬元,提前完成新型城鎮化示范縣11個項目。其主要做法是:
一、以科學規劃為龍頭,引領新型城鎮化發展
積極修編《賓陽縣縣城、黎塘鎮總體規劃(2005-2025年)》,投資2000萬元,完成中山公園片區、入城片區、城東新區二期片區、炮龍文化廣場片區等9個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編制賓陽縣空間戰略發展規劃、寶水江濕地公園規劃,以及縣城給排水、環衛、燃氣等8個城市建設專項規劃;完成全縣16個建制鎮、1120個村莊規劃編制,縣城控制性詳細規劃實現全覆蓋。
二、以功能配套為重點,加大市政公用設施建設
(一)加快城市市政道路建設。為適應宜居宜業中等城市城鎮化建設及經濟發展,完善市政道路升級改造,賓陽縣共投入資金65678.32萬元,開展高鐵黎塘站站前廣場道路(一期工程)建設,對縣城昆侖路、臨浦等7條道路進行“白改黑”改造;實施賓陽縣東環路(美食街至黎塘轉盤)改造擴建工程建設,新建縣城城東新區城東大道、和賓路、文明路、賓蓮路等7條道路已建成通車。打通美食街接東環路、建設路接西環路、風景路接西環路、金城路接財政路等4條“丁字”路建設,基本實現“四橫五縱”交通網絡框架。
(二)市政基礎設施方面。投資1.8億元開展公園綠化、街道綠化、空間綠化等園林綠化建設;累計投資8000萬元完成“樓宇亮化”和主次干道路燈照明建設;建成城市供水(一期)項目,縣城日供水達6萬噸?;就瓿沙菛|新區二期新廖村改造項目共15棟1500套住房主體工程。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截至目前,全縣共開工建設公共租賃住房項目57個2658套,已分配入住2655套,入住率為99.89%,城市承載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三、以新型城鎮化建設為契機,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以重大項目建設為支撐,優化城區產業結構,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一是2018年以來完成建設領域固定資產投資22.47億元,其中完成房地產投資21.06億元,同比增長78.02%,完成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41億元。二是2018年以來完成建設領域資質內建筑業總產值18.19億元,同比增長18.73%。三是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引進碧桂園、彰泰學府、鳳凰茗城、湖景華府、中央城等9個房地產項目,完成8.61億元招商引資任務,同比增長20%。四是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組織200多名農村黨員干部及農村工匠進行集中式培訓,穩步提升全縣農村建筑水準,提高廣大農村工匠的技能水平和就業能力;完成1120個村莊規劃編制,完成20個村公共照明試點建設,完成26000戶農村改廁改廚任務。
四、以精細化為標準,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出臺《賓陽縣市政設施管理暫行辦法》和《賓陽縣城市綜合管理暫行辦法》,深入開展“暢通有序大行動”工作,投資400萬元完成數字平臺建設,及時清理違章占道經營攤點、車輛2000余起,查處工地亂象160起,暫扣泥頭車30余輛;發揮土地衛星遙感技術拍攝優勢,查處違法用地圖斑88宗,拆除違法建筑面積達10000多平方米;加大安全執法監督力度,加強建筑領域安全生產整改信息和誠信信息錄入,為城鎮化建設發展提供祥和、穩定、安全的環境。
五、以整潔有序為目標,構建城鄉一體化垃圾處理模式
逐步建立“村收鎮運縣處理”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和農村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將垃圾集中清運至來賓市焚燒發電廠、華潤紅水河水泥公司進行無害化處理。投資2.5億余元,實施黎塘、大橋等7座鎮級污水處理設施項目建設,目前已有5座成功通水運行,基本達到預期排污效果,有效改善了當地水體環境,治理當地水污染問題,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岑溪市南渡鎮百鎮示范建設經驗
岑溪市南渡鎮以“整合旅游資源,創新發展模式,建設特色小城鎮,打造桂東南副中心城市后花園”為發展目標,積極開展百鎮建設示范工程建設,共完成過境道路改造、鎮區舊街街道改造、鄧公廟廟前景觀改造、一河兩岸基礎設施建設、南渡義州古街改造、街道路燈建設、特色街區建設等7大工程,取得良好成效。
一、主要建設成效
一是主要經濟指標明顯提升。鎮區建成區面積由建設前的1.65平方公里擴大到1.96平方公里,增長率為18.79%;鎮區常住人口由建設前的1.4723萬人增長到1.9283萬人,增長率為23.65%;全鎮財政收入由建設前的2374.38萬元增長到2809.08萬元,增長率為18.3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建設前的22258元增長到24891元,增長率為11.83%。
二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進一步完善。鎮區道路鋪裝率由92%增長到100%,自來水供給率由98%增長到100%,綠地率由32%增長到35%,人均道路面積由6.568平方米增長到6.788平方米,路燈亮化率由93%增長到100%。新建鎮區文化廣場一個,完善綜合文化站、籃球場、舞臺等公共文化活動場所;新建衛生廁所1座、公共停車場1個,寬帶網絡實現全覆蓋,防災減災等設施齊全。
三是產業發展不斷強化。固定資產投資由建設前的6.5544億元增長到7.6791億元,增長率為17.16%;旅游業和竹芒編織業兩項主要產業投資總額由建設前的3100萬元增長到5800萬元,增長率為87.10%;招商引資力度不斷加大,建設期間共引進規模以上企業3家,引進投資超千萬以上項目2個。
四是規劃建設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實施鎮區特色改造,形成特色風格。完成“四所合一”機構改革,優化鄉村規劃建設審批流程,開展違法建設查處并取得成效。成立鎮區綜合整治大隊,鎮區內交通標志線清晰準確,各項指示牌規范有序。主要街道車輛停放有序,門面、攤位無占道經營。鎮區內干凈整潔,無垃圾堆放,無污水集留。鎮區風貌管控有力,建立長效機制。
五是文化得到進一步傳承發展。建立鎮級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保護工作機制,納入常態化管理工作。率先舉辦村級大片區傳統文化講座,將文化傳承落實到最基層。
六是社會和諧穩定大局進一步鞏固。群眾安全感、滿意度由建設前的86分提高到93分。全鎮范圍的各種矛盾糾紛逐年下降,近五年未出現進京赴邕越級上訪的情況。
二、主要經驗做法
(一)領導重視,措施得力。印發《岑溪市南渡鎮創建廣西百鎮建設示范工程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分管副市長為副組長,住建、財政、發改、審計、監察、旅游、公路等部門領導為成員的百鎮示范工程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指導協調百鎮示范工程建設項目的實施。南渡鎮抽調專人成立工作推進小組,負責現場工作監督、協調、推進和解決施工過程遇到的問題,確保所有項目同時建設、互不影響,遇到問題能及時得到協調解決。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考慮南渡鎮區的現狀特點,精心規劃設計,選用本地青磚、鵝卵石等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項目建設中,充分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壽文化、廉文化和孝文化等本地特色文化,使工程建成后充滿文化氣息。推動義州古街保護改造,最大程度保留原建筑特色,建設擔水渡古碼頭等景觀節點,既保留古街原有特色,又展現古街新貌。
(三)整合資金,增強成效。義州古街改造工程整合了南渡鎮區棚戶區改造資金777萬元,鄧公廟前景觀改造工程整合67.73萬元文物修繕改造資金,一河兩岸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整合度園文化創意園64.73萬元河堤石墻建設資金,南渡大橋橋頭景觀工程整合民間建設資金30萬元。通過整合各種資金,形成投入合力。
(四)發動群眾,形成合力。南渡鎮從解決群眾思想,提高群眾認識入手,集中人力、財力采取多種形式對百鎮建設進行廣泛深入宣傳,最大限度爭取群眾的支持。一是多次組織召開黨員干部會議,制作宣傳橫幅標語,對百鎮建設的重要性進行反復宣傳。二是在項目實施前召群眾代表會、戶主座談會,并通過宣傳政策,積極引導、凝心聚力,激發大家參與百鎮建設的積極性,為百鎮建設工程的實施奠定群眾基礎。三是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積極聽取群眾意見,適當增加必要工程量,滿足群眾要求,改善群眾居住環境。如鄧公廟廟前景觀改造工程新建了南渡鎮文化廣場,將多年的垃圾灘涂地變成鎮區居民休閑場所;一河兩岸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在南渡大橋兩頭修建沿岸道路,大大改善了大橋兩頭的臟亂差現象;鎮區舊街街道改造工程改造新建了鎮區排污、排水溝,改善了鎮區街道一下大雨就雨水浸街的現象。
(五)加大扶持,發展產業。一是用地指標得到縣級傾斜,建設周期內南渡鎮累計獲得各類用地指標335.37畝。二是人才政策得到縣級支持。建設周期內,南渡鎮引進碩士學位以上和中級以上職稱的高學歷人才3人,縣級人事部門安排選調生3名。三是吸納農業轉移人口政策得到縣級支持。建設周期內,南渡鎮吸納農業轉移人口占鎮區常駐人口總量12.86%,并在鎮區設立農創大學堂。
(六)完善機制,保持成效。一是南渡鎮區范圍新建片區垃圾處理中心,建立了衛生保潔長效機制。二是建立鎮級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保護工作機制,納入常態化管理工作。三是建立鎮區環境綜合整治大隊和建成項目后續養護機制,確保建成項目持續發揮效用。
凌云縣邏樓鎮百鎮建設經驗
2015年,凌云縣邏樓鎮被列為自治區第一批百鎮建設示范工程。邏樓鎮百鎮建設工程,實施了過境大道改擴建、小巷道路硬化美化、文化廣場改造、鎮迎賓廣場、新建燕登山公園、鎮區特色民居塑造、停車場、市容綜合整治等8個項目,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從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加大對邏樓百鎮建設項目的投入,取得顯著成效。
一、主要成效
(一)主要指標完成和提升情況。建成區面積由2014年的0.82平方公里增長到2016年的1.06平方千米,年均增長1.12%;鎮區常住人口2014年末為0.86萬人,2015年末為1.02萬人,2016年末為1.21萬人,年均增長1.8%;邏樓鎮2014年財政收入為836萬元,2015年財政收入為922萬元,2016年財政收入為1016萬元,年均增長10.23%;邏樓鎮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8892萬元,201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9810萬元,201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0825萬元,年均增長10.33%。
(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的主要指標及其增長情況。鎮區建設有文化廣場、燕登山公園等公共文化活動場所,集鎮基礎服務功能基本完善,鎮區公共服務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群眾文化體育活動繁榮,實現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有效利用的最大化。
(三)固定資產投資、主要產業項目投資、招商引資等情況。
主導產業進一步壯大,邏樓鎮特色農產品非常豐富,現20個行政村共種植有油茶3.5萬畝,年總產值可達2000萬元,人均收入488元;種植核桃1萬畝,可于6年后產出;有可利用桑園8000畝,主要分布在爛村村,新洛村、林塘村、隴棍村、界福村、敏村村;種植牛心李5000畝,杉木1萬畝,八角1萬畝,橘紅300畝,金銀花80畝,三葉青50畝。發展特色養殖,石蛙養殖20000只,土雞養殖5000羽,豚貍養殖3000只,豪豬養殖200頭,山羊養殖7000只,黃牛1000頭。新興產業進一步壯大,為了實現讓鎮區特色產業與新興產業又好又快發展,除了縣級出臺扶持政策以外,示范鎮也結合實際配套相關扶持政策,引導農戶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電商,注冊商標,引進公司,支持能人帶動群眾發展產業。2014至2016年期間引進規模以上的企業有:廣西通程振凌物流有限公司、廣西河池富鈺石業有限公司、廣西閩桂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上三家企業投資額均超過千萬元。
(四)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水平提升情況??h級按照規定下放示范鎮經濟社會、規劃建設管理、財稅管理權限,規劃建設管理權限下放并運行良好,財稅管理權限下放并運行良好??h機構編制委員會聯合邏樓鎮完成了“四所合一”機構改革,落實了人員、編制和辦公場所等,邏樓鎮依托“四所合一”機構優化鄉村規劃建設審批流程。
(五)推動文化傳承與發展情況。通過邏樓百鎮集鎮改造建設,集鎮區范圍內建設有文化廣場、燕登山公園等公共文化活動場所,邏樓鎮組織召開了“凌云縣特少數民族提升素質·助力脫貧”等活動,大力弘揚和保護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進了民族團結,有效推動了文化傳承與發展。
(六)推動社會和諧發展情況。通過邏樓百鎮集鎮改造建設,合理規劃了集鎮市場格局,規范了市場管理秩序,促進了城鎮服務功能的提升,推動了社會和諧發展。
(七)其他改造建設成效情況。鎮區范圍內建設有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500噸;建設了垃圾中運站,并完善垃圾壓縮及轉運車輛等配套設施,日垃圾轉運能力25噸,污水及垃圾得到了有效處理,提升了鎮區人居環境。結合地方文化,實施邏樓鎮鎮區建筑外立面改造工程,對鎮區民居外墻進行特色風格規劃設計,對250戶沿街和鎮區出入口建筑外立面進行改造,實施市容綜合整治工程,做好綠化、亮化、環境治理等工作,打造鎮區景觀、鋪設水電的管網等,改善了鎮區整體風貌環境,提高了居民生活質量。
二、主要經驗做法
(一)加強組織領導。凌云縣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分管副縣長任副組長的邏樓鎮百鎮示范工程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成員由縣財政、住建、發改、水利、農業、畜牧、林業等部門負責人和邏樓鎮書記、鎮長組成,負責邏樓鎮百鎮示范建設工程的宣傳發動、資金的籌集、推進項目建設等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統籌協調、組織推進邏樓鎮百鎮示范工程建設工作。
(二)科學規劃引領。百鎮規劃設計,不搞強迫敕令式的拆舊建新,而是依照群眾的經濟接受能力和自愿原則,逐漸革新,規劃部門組織編制規劃,群眾和村鎮按照規劃建設,依照新的規劃去革新,依據本地村鎮的實踐狀況,宜大則大,宜小則小,腳踏實地開展規劃建設。
(三)破解資金難題。把籌措建設資金放在突出位置,想方設法破解籌資難題,提出了“政府倡導、居民參與、單位企業幫扶”的合力推進計劃,組織縣直單位、群眾捐資等多渠道籌集資金;其他新建項目由各業主自行落實建設資金,想方設法破解籌資難題,整合資源、加大投入,發揮整體效益。同時,切實加強對資金使用的監管,確保資金保障到位、使用合規。
(四)政策保障有力。認真研究和利用好國家城鎮化建設的政策措施,盯緊重點支持領域和項目,做好產業發展項目的策劃、規劃、立項、編制及申報工作。出臺相關政策,通過各種途徑爭取項目、資金和配套政策,確保各項目標任務順利完成,通過政策引導吸引縣內外業主參與示范工程建設,鼓勵產業發展,提高知名度。
(五)加強項目跟蹤。后續管理上加強實時監控,及時解決問題。根據職責和分工強化工作責任,對邏樓鎮示范工程建設實施全方位、全過程的監控和服務,及時解決存在問題,扎實推進建設工作。
桂林市雁山區草坪回族鄉少數民族鄉建設經驗
2014年以來,乘著桂林建設國際旅游勝地的東風,依托桂林市城鎮化示范鄉鎮和草坪休閑旅游主題小鎮建設,雁山區啟動實施草坪回族鄉少數民族鄉創建工作,通過堅持高品位規劃、大強度投資、精品化建設,在傳承保護草坪古村落的基礎上,轉型求發展,以發展帶動保護,以保護促進發展,突出民居特色實施風貌改造,大力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服務設施建設,高品質發展休閑旅游產業。經過三年多的不懈努力,草坪城鎮面貌煥然一新,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可喜成效。草坪回族鄉先后獲得桂林市第一批城鎮化建設示范鄉鎮、“廣西特色景觀旅游名鄉”及第二批廣西特色景觀旅游名鎮示范單位等稱號。
一、主要建設成效
(一)齊頭并進推進項目建設。雁山區以少數民族鄉項目為抓手,累計投入資金達1.6億元,依法依規、保質保量實施約20個項目并全部建成投入使用,草坪回族鄉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設施建設日趨完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投入資金約3400萬元先后完成迎賓大道、濱江路、鎮區內街道總長約2.12公里道路改造,配套建設給水管網2.5公里,實施污水管網改造3公里、雨水管網改造2.2公里及電力管網改造3公里,并設置了交通標識,實現路面硬化率、路燈亮燈率達100%;投入資金約2000萬元實施草坪老街風貌改造,完成房屋立面改造191戶,部分木結構房屋采取修舊如舊方式進行保護,總改造面積約53400平方米,古村落民居特色進一步彰顯;投入資金200萬元新建垃圾中轉站,解決了垃圾集中收集和定時清運。此外,融合鄉慶廣場及生態功能,實施草坪停車場改造兩處共計3000余平方米,建設草坪史室,完善自來水廠和污水處理系統等。
(二)千方百計保障資金到位。草坪回族鄉少數民族鄉建設項目共有6項,計劃總投資2070萬元,主要來源為國債和中央預算內投資、自治區、桂林市雁山區財政投入、企業幫扶及地方自籌,其中爭取自治區財政配套400萬元,市級財政配套200萬元,區級財政配套770萬元,企業幫扶700萬元。由于草坪回族鄉基礎設施十分薄弱、配套極不完善,可用財力非常有限。面對困難,通過市場運作積極籌措資金、破解資金難題。一是通過投融資方式籌措資金。依托棚戶區改造工程,充分利用國家開發銀行專項貸款政策,融資3.08億元,目前已使用1200萬元;積極招商引資,與景域集團等投資企業洽談合作協議,借力發展。二是積極包裝項目,爭取上級扶持項目資金9100萬元,統籌用于草坪城鎮化和產業發展項目建設。三是區財政投入資金近3000萬元,用于草坪基礎設施和道路交通改善等項目建設。
(三)挖掘資源培育優勢產業。在少數民族鄉建設中,以城鄉居民為主體,以發展高效特色農業和旅游休閑產業為基礎,推進產城融合式發展。一是努力推進第三產業及旅游項目發展。開展了旅游秩序整頓,優化發展環境,對冠巖、草坪客棧集中區、云霧山莊等項目,實行跟蹤服務,推進旅游項目建設。重塑旅游業態,制定草坪餐飲住宿聯盟章程及會員管理制度,統一規范沿街招牌、木格窗樣式,組織特色餐館評選,完成老街所有餐飲、住宿業主專題培訓,挖掘草坪特色小吃20多種,打造“草坪三寶”“草坪三珍”等紀念品、特產。2014年,草坪回族鄉獲廣西特色景觀旅游名鄉稱號和第二批廣西特色景觀旅游名鎮示范單位,2015年,草坪回族鄉實現旅游接待游客同比增長30%,為桂林國際旅游勝地建設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二是深入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出臺《草坪回族鄉農業產業化發展獎勵扶助政策》,加大名優果樹新品種的引進和扶持力度,推進農業與文化旅游業融合發展,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格局。2015年,草坪回族鄉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區獲得桂林市休閑農業(核心)示范區稱號,目前正在申報爭創自治區級示范區。
(四)建章立制促進長效管護。為強化長效管理,成立草坪休閑旅游主題小鎮黨工委、管委會和草坪東岸漓江小鎮旅游投資公司,對草坪鎮區實行景區化、市場化日常管理,規范漓江竹筏經營管理,鎮區衛生、交通、旅游環境日趨良好。一是大力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嚴格落實城管執法、機動巡邏、分段管理等措施,采取定人定崗定時定路段,實現集鎮管理全覆蓋。加強市政公用設施管護,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道路、供水、排水、路燈、環衛、綠化設施定期進行維護。二是集中開展治“臟”。年均開展80余次環境集中整治行動,參加人數達3500多人次;加強集鎮環衛隊伍建設,充實保潔人員,完善管理制度,配備村衛生保潔員,簽訂清潔衛生責任狀及“門前三包”責任狀,確保街道和每個村的衛生有人管有人抓。三是嚴厲打擊違法建筑。加大對違法建筑的打擊和處罰力度,集中力量清理和整治已建成的違法建筑,幾年來共立案查處違法建設34戶,總面積10918平方米,有效遏制了違章建筑的增長趨勢。
二、主要經驗做法
(一)留住鄉愁,充分挖掘地方建筑文化特色。為傳承草坪老街風格,特別遵循修舊整繕原則,通過選擇性拆除部分建筑,整理出院落空間和街巷通道,保持街巷原有的尺度、稍顯雜亂但豐富的立面,與周邊山水融為水墨的天際線,輔之以桂北民居基調兼容嶺南梧廣風情,運用坡屋面、灰瓦小坡檐、青磚切片、青石墻裙、馬頭墻、木構裝飾等建筑元素,精雕細琢進行立面改造。同時,為保護生態、傳承歷史,就地取材、依勢造型,引安吉巖之水入池,將三棵百年古樟樹環繞在水池中央形成“驛船”造型,結合綠地和景觀水面,再現了“南亭驛”車水馬龍、河埠商業繁榮的景觀,將自然古老的街巷、水系與草坪的社會生活、人文歷史和自然風光揉入其中,實現“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形成漓江東岸小鎮的獨特氣質。
(二)抓住龍頭,大力扶植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豆鹆謬H旅游勝地發展規劃建設綱要》中對草坪的定位是建設休閑旅游主題小鎮,在新型城鎮化示范鄉鎮建設過程中,雁山區委、區政府突出草坪休閑旅游的主題,采取大手筆投入、大項目推進的方式,做好休閑旅游這篇大文章。幾年來,先后投入資金1.6億元實施推進碧草二級公路、漓東百里生態長廊碧草慢行綠道、草坪鎮區道路改造提升、草坪老街風貌改造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加大對當地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引導飯館、酒店經營戶成立了草坪餐飲民宿聯盟,評選出了草坪十大特色餐館和特色飯菜,同時開展了“十里草坪·千年文墨——中國畫名家邀請展、“發現雁山·桂林騎跡”中外旅游達人體驗游系列旅游營銷活動,打響草坪旅游品牌,到草坪濱江路喝茶聊天、去草坪漓江邊騎行漫步成為了國內外游客感受漓江又一新方式。目前,草坪依托“一路(慢行系統)、一水(漓江)、一洞(冠巖)、一街(草坪老街)”,有步驟、有計劃地推進草坪休閑旅游小鎮建設,借助棚戶區改造政策,全面提升鎮區旅游環境,游客集散中心、公交場站、園林景觀改造等一批市政工程正在加快推進,草坪客棧集中區、自駕車營地、休閑論壇永久會址等一大批特色旅游項目也正在緊鑼密鼓地實施。
(三)加強管理,克服困難發揚敢打硬拼精神。為嚴格按照規劃建設時間節點要求,區項目組全體人員進駐草坪現場辦公,把工作重心向一線傾斜,發揚“釘子”擠鉆精神,“五加二”“白加黑”、滿負荷、高效率,不分節假日開展工作。建立督查工作領導小組,落實日督查、周通報制度和例會制度,組織部門、績效部門參與督查考評。在施工建設中,嚴格落實招投標制度,堅持施工例會與現場督辦相結合的辦法,全力搶抓項目建設進度,嚴格標準確保施工質量。項目組管理人員深入每個施工現場、每間改造房屋,親自核實、查驗資料,掌握現場情況和施工進展,對照施工標準查找不足。定期召集各施工單位負責人、設計單位負責人和監理人員召開碰頭研討會,落實舊問題的解決情況,逐一分析當天發現的新問題,制定整改措施。為解決草坪老街風貌改造工程施工過程中質量安全隱患和工期延誤等問題,多次協調邀請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召開專題施工協調會,對各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進行約談,明確整改時限和要求。通過細化整改任務,做到邊施工,邊整改、邊落實、邊見成效,使各項施工逐步達到規范化、制度化、標準化,保障了各項工程項目的施工進度和質量。
(四)穩住基礎,層層發動營造全民建設熱潮。召開城鄉風貌改造動員大會,各村進行層層發動,掀起打造特色名村工作的熱潮。區鄉干部深入群眾家中搞宣傳、做工作,召開群眾意見征求會,廣泛征求群眾意見,進一步提高群眾的積極性與參與度。在風貌改造和改廚改廁過程中,多次上門與征收對象對接、溝通,耐心細致地給群眾講政策、講要求,向風貌改造戶宣傳草坪建設前景,向被征收戶算經濟賬,在對木結構舊房改建、馬頭墻改造、自拆自建、產權認定等問題,區委、政府召開專題會議加以研究,形成書面答復意見,解除群眾疑慮。通過政策宣傳,積極引導,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理念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廣大群眾以主人翁的姿態主動、自覺投身旅游小鎮和特色名村建設中。
南丹縣里湖瑤族鄉少數民族鄉建設經驗
里湖瑤族鄉位于南丹縣東北部,是河池市11個民族鄉之一,居住著瑤、漢、壯、苗、水、侗、毛南、布依、仫佬等9個民族,其中白褲瑤人口約占總人口的71%,素有“中國白褲瑤之鄉”之美稱。全鄉農林牧漁總產值由2014年9077萬元增加到2016年的115379萬元,增長11.7倍;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的5500元增加到2016年的6636元。全鄉國內旅游收入由2014年的312.7萬元增加到2016年的350萬元。2014年12月,里湖瑤族鄉列入全區民族鄉建設項目。
一、主要建設成效
一是集鎮建設獨具民族特色。2014年開始,南丹縣委、縣政府共籌集資金5500多萬元對里湖瑤族鄉開展集鎮風貌改造工程,打造白褲瑤風情小鎮。項目覆蓋2.5平方公里(89戶126棟房子1968人),涉及征地65.2畝,拆遷16處。建設內容包括,89戶房屋立面改造、1.7公里大理石道路鋪裝、管線下地、綠化亮化、水景觀建設、廣場建設、停車場建設等工程。建設中將白褲瑤族特有的銅鼓、牛角、瑤王印、糧倉等特有民族元素融入建筑,彰顯山地建筑特色。先后獲得“中國最佳休閑養生旅游目的地”和“中國最佳原生態民俗旅游目的地”等榮譽稱號。里湖王尚屯榮獲“中國生態文化村”和“河池最美鄉村”稱號,懷里村蠻降屯、八村巴哈屯被評為首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二是城鎮規劃得到不斷完善。作為全市鄉鎮“四所合一”機構改革的示范點,里湖瑤族鄉充分發揮“四所合一”工作人員團隊的作用和力量,配合上級規劃部門完成了里湖瑤族鄉的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12個行政村村莊的規劃編制,以點帶面促進實現縣、鄉、村規劃編制的全覆蓋。同時主動出擊,針對全鄉行政村所在地的村莊。進行監督把關,引導合理建設,有效杜絕了亂搭亂建現象的發生。
三是村屯面貌呈現煥然一新。在自治區“美麗廣西•清潔鄉村”活動大背景下,里湖瑤族鄉認真結合民族鄉建設工作一并開展。三年來共投入資金2億多元,打響里湖瑤族鄉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在全縣率先實現“村村通硬化路、屯屯通砂石路”目標,并開通多條城鄉公交線路。所有行政村均建立標準化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全力提升醫療服務水平,與縣人民醫院建立協作關系,實現資源共享。在文化教育上,全鄉建有1所中學、12所小學,并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在里湖中心小學、懷里村小學設置傳習場,開設銅鼓、陀螺、勤澤格拉等文化傳承班,組建“民族風情表演隊”,讓白褲瑤的民風民俗得以延續。里湖瑤族鄉的村鎮建設效果明顯,多次成為自治區、河池市召開城鄉新貌新風現場會的參觀點。里湖社區王尚屯,懷里村蠻降、化圖、化橋屯,八雅村巴哈屯古村落古香古色,彰顯獨特的民族文化元素和地域特色,得到眾多外來人員的親睞和向往,并先后榮獲“廣西綠色村屯”稱號。
四是鄉村旅游效益初步顯現。民族鄉建設期間,縣委、縣政府將里湖列入全縣“白褲瑤發展協調區”建設范圍,大力開發白褲瑤文化,促進旅游業發展。結合里湖實際,成功舉辦白褲瑤年街文化節活動及瑤年節活動,積極助推歌婭思谷王尚屯景區投入運營,在國慶節和白褲瑤族傳統節慶瑤年節期間日接待游客數量達萬人。2017年5月,為徹底解決在“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深度貧困地區貧困群眾住房問題,投入資金3.65億元推動“千家瑤寨·萬戶瑤鄉”易地搬遷旅游開發項目,共安置1227戶6489人。今后2年將投入資金5億元,結合白褲瑤銅鼓文化、服飾文化、婚戀文化、歌謠文化、葬禮文化和狩獵文化,按照國家5A級景區高標準,打造全國旅游經濟跨省合作的典范、全國旅游扶貧的典范、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的典范、全國民俗文化保護的典范、全國特色小鎮建設的典范。
二、主要經驗做法
一是爭取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項目建設批準實施后,縣級領導定期和不定期率領縣直有關部門深入項目工地進行現場辦公,形成多部門工作合力。在里湖鄉風貌改造實施過程中,縣委書記、縣長深入現場,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征地拆遷工作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鄉三班主要領導每天赴現場指揮協調,發現問題立即督促整改,有力推動了民族鄉建設各項工作的實施。
二是緊盯獨特資源的利用開發。里湖瑤族鄉作為中國白褲瑤的聚居地,在民族鄉建設項目推進過程中,緊緊圍繞白褲瑤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特色認真挖掘、整理資源,推陳出新,將文化與旅游有機結合。同時結合當前實施的鄉村風貌提升工程,通過“旅游+扶貧” “公司+基地+農戶”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模式整體打包開發,以里湖片區的里湖白褲瑤特色風情小鎮、歌婭之谷及王尚“千家瑤寨·萬戶瑤鄉”異地搬遷項目為核心,融入白褲瑤民俗文化為主要元素來整體設計,打造城關-里湖-荔波小七孔半小時跨省旅游示范帶,創建“世界白褲瑤民俗風情園區”。項目的建成將形成南丹與荔波旅游合作開發區,提質里湖瑤族鄉少數民族鄉建設品牌,帶動近萬名白褲瑤同胞通過旅游產業實現脫貧。
三是注重廣大群眾的支持配合。要盡快推進項目建設,讓人民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成果,離不開里湖群眾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為此,在開展民族鄉建設各項工作時,鄉干部深入群眾家中,面對面“零距離”溝通,大力爭取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及時獲得了群眾的積極響應并支持配合,確保項目建設順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