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7月29日,全區城市工作會議暨年中工作會議在北海召開。自治區黨委書記彭清華在會上就城市工作作了重要講話,分析了我區城市發展面臨的形勢,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城市工作的總體思路和重點任務,強調要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建設具有廣西特色的現代化宜居城市,不斷開創我區城市發展新局面,為加快實現“兩個建成”目標奠定堅實基礎。會議出臺了《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意見》和《關于開展“美麗廣西•宜居城市”建設活動的實施意見》,《意見》是今后一個時期指導廣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綱領性文件和總藍圖,《實施意見》建設宜居城市是加強廣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重要平臺和抓手,標志著廣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進入新局面。
一、《意見》出臺的背景
城市是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的重要載體,是現代文明的標志。隨著我國從農村社會進入城市社會,從農耕文明邁向城市文明,尤其是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實現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作用越來越突出。城市建設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擎,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對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意義重大。
2015年12月,時隔37年之后,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深刻分析了城市發展面臨的形勢,提出了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導思想、總體思路、重點任務。李克強總理在講話中論述了當前城市工作的重點,對做好城市工作作出了具體部署。會后,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對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作了全面部署。
近年來,我區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城鎮化進程加快、人居環境大幅改善、城市綜合競爭力和承載力大幅提升,但也存在城市發展方式較為粗放,規劃科學性、權威性和連續性不夠,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城市治理體制機制不健全,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城市病”加重;傳承民族文化、彰顯地域特色不足等突出問題。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加強我區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迫在眉睫、意義重大。這既是落實中央精神、貫徹五大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在要求,也是增進民生福祉、建設“美麗廣西”的必然選擇,是加快科學發展、確保“兩個建成”的重要保障。
中央召開城市工作會議后,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彭清華書記、陳武主席先后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盡快制定加強我區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文件,作為全區城市工作會議文件。自治區黨委常委、副主席藍天立多次召開會議,部署學習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并對我區會議籌備和文件起草工作作出具體部署。根據自治區的部署,自治區住房城鄉建設廳會同發展改革委、發展研究中心等單位,在深入調研、總結城市工作的基礎上,堅持改革創新,堅持問題導向,堅持重點突破,起草了我區加強城市工作的意見等文件。
二、《意見》出臺的思路
(一)充分體現了中央精神。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了把握一個規律、實現五個統籌,中央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若干意見明確了全國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總體方針和要求,這是我區加強城市工作的重要遵循,《意見》認真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按照中央城市工作會議要求整體謀劃我區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推動了《若干意見》在廣西具體實施, 走符合城市發展規律、具有廣西特色的城市發展道路。
(二)全面落實了自治區黨委政府決策部署。自治區提出推進新型城鎮化,實施四大戰略,實現“兩個建成”的發展戰略。城市作為我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是集聚人口、資源、產業的最大平臺,是我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主戰場,《意見》全面對接自治區發展戰略的總體部署,圍繞推進新型城鎮化這個主線,把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放到了全區發展大局中來考量和謀劃,破解發展難題,實現重大突破。
(三)促進了經濟發展、提升了民生福祉。城市建設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擎,面對我區經濟發展下行壓力大的形勢,《意見》圍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了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海綿城市及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推進棚改安居工程,發展新型綠色建材產業等工作,將有效擴大投資、拉動消費,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對我區經濟發展形成重要支撐。同時,《意見》把以人為本、提升居民福祉作為城市工作的著眼點和落腳點,提出了改革城市管理體制、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解決新老市民同城待遇問題,化解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城市病”,將有力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和市民幸福感。
(四)堅持了問題導向、深化改革創新。近年來,我區城市建設加快,人居環境顯著改善,城市承載力和綜合競爭力大幅提升,但還存在城市發展方式較為粗放,城市公共資源供需矛盾日趨緊張,城市特色營造不足等問題。《意見》聚焦薄弱環節,緊緊扭住制約城市發展的體制機制這個“牛鼻子”, 大力推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體制機制創新,著力解決制約城市科學發展的突出矛盾和深層次問題,釋放城市發展活力。
(五)圍繞建設宜居城市目標,強調持續發力久久為功。《意見》把宜居城市建設作為落實中央和自治區戰略部署、推進城市工作的平臺和抓手,明確了規劃建設管理主要任務措施,提出了建立宜居城市指標體系,通過統籌實施城市規劃提升、城市承載力提升、城市管理提升3大行動,開展多規合一、海綿城市、街區制、宜居小區、智慧城市、建筑產業現代化6項試點,推進地下管廊、城市雙修、藍天碧水、交通暢通、風貌特色、棚改安居、城市安全、風景園林、社區公共服務9大工程,強化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將中央和自治區城市工作會議精神落到實處,到2020年完成26項城市建設量化目標,建成一批宜居城市和較宜居城市;到2025年將40%的城市建成宜居城市,全面提高城市發展質量。
三、《意見》提出了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總體要求
《意見》明確了我區城市工作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基本原則,提出了圍繞推進新型城鎮化這條主線,推進“三大行動、六大試點、九大工程”建設,實現建設現代化宜居城市的目標。
(一)明確了推進廣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指導思想。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了把握一個規律、實現五個統籌,中央《若干意見》提出貫徹“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建筑方針,強調著力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塑造城市特色風貌,提升城市環境質量,創新城市管理服務,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在推動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過程中,廣西一要與中央有關政策文件要求保持高度一致并積極貫徹落實,二要結合具體的區情地貌、歷史人文等因素,充分挖掘自身潛力、打造特色亮點,促進城市又好又快發展,這是開展城市工作總的指導思想。為此,要緊緊圍繞新型城鎮化建設主線,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遵循城市發展規律,結合各地城市特征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針對性地推進城市建設。著力轉變城市發展方式,促進城市向節約緊湊、綠色發展模式轉變;著力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構建良好的生活、生產、生態空間;著力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著力營造綠色宜居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著力塑造八桂特色風貌,凸顯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風韻;著力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而提升城市整體發展水平,努力創建環境和諧、便捷高效、特色鮮明、群眾安居樂業的宜居城市。
(二)提出了推進廣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基本原則。中央《若干意見》中提出,要“努力打造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讓人民生活更美好。《意見》提出了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要堅持的六大原則,是對中央要求的貫徹落實和進一步豐富細化。一是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提升城市發展水平,歸根到底是為了廣大人民群眾過上更美好的生活,以人為中心,這是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二是堅持尊重規律,創新發展。順應城市發展規律,不盲目開展建設,在科學發展的基礎上創新城市工作機制體制,充分激發城市活力。三是堅持綠色生態、低碳發展。營造綠色宜居的生活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四是堅持產城共進、融合發展。在創建良好創業環境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各類產業園區的綜合服務功能,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五是堅持傳承歷史、特色發展。充分挖掘廣西歷史文化和民族地域風貌,走具有廣西特色的城市發展道路。六是堅持依法治理、文明發展。圍繞全面依法治國的要求,依法依規治理城市,實現城市文明和諧穩定健康發展。
(三)提出了廣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發展目標。中央賦予廣西三大定位,即構建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形成“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對于廣西而言,是新的歷史挑戰,也是新的發展機遇。于內,要不斷鞏固完善城市軟件硬件環境,實現城市規劃科學、布局合理、建設有序、功能完善、運行高效,提高城市的綜合競爭力,提升城市的宜居指數和市民幸福感;于外,要做好大通道、戰略支點、重要門戶三篇文章,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創建多方合作共贏局面,將城市打造成為面向東盟、身處一帶一路沿線,綠色生態、開放創新、文明便捷、特色鮮明、充滿魅力活力的現代化宜居城市。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區將持續大力推進實施三大行動、六項試點、九大工程,以“三六九”作為重要平臺抓手,實現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質的突破。
第一,三大行動。一是城市規劃提升行動:從規劃實施、規劃編制和規劃監督三個層面制定宏觀目標,增強規劃的前瞻性、嚴肅性和連續性,實現“一張藍圖干到底”。二是城市承載力提升行動:通過提升城鎮交通基礎設施承載力、管網設施承載力、公共服務承載力、城鎮環境承載力、生態和避險承載力,推進我區基礎設施承載能力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三是城市管理提升行動:從理順管理體制、強化隊伍建設、提高執法水平、完善城市管理、創新治理方式、完善保障機制、加強組織領導等七個方面,實現城市管理領域的機構綜合設置,大幅提升城市管理效能。
第二,六項試點。一是多規合一試點: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多個規劃進行融合,建立一個空間規劃體系,促進城市規劃建設更為合理科學。二是海綿城市試點: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技術,提高對徑流雨水的滲透、調蓄、凈化、利用和排放能力,修復城市水生態、涵養水資源,增強城市防澇能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三是街區制試點:打破單一封閉式住宅小區或單位大院對城市空間的分隔,以及實體住宅圍合、封閉、禁止或限制非成員進入的模式,營造開放多元的社區生活和街道空間,使城市生活更便捷、交通循環更通暢。四是宜居小區試點:創建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環保住宅小區,在適用性、安全性、耐久性、環境性和經濟性五個方面處于領先水平。五是智慧城市試點: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促進城市的和諧、可持續發展。六是建筑產業現代化試點:通過建筑材料“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成品化裝修、信息化管理”,實現節能減排、推進綠色安全施工、提高住宅工程質量、改善人居環境。
第三,九大工程。一是風貌特色工程:以深入開展城市設計為切入點,保護現有歷史文化風貌,提升建筑設計水平,營造八桂城市風貌。二是棚改安居工程:通過推進住房保障建設和棚戶區改造,擴大城鎮住房保障面,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實現群眾住有所居。三是地下管廊工程: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間,集中敷設電力、通信、廣播電視、給水、排水、熱力、燃氣等市政管線,完善城市功能,保障城市安全。四是城市雙修工程:推進城市山體、河流、濕地、植被等生態修復,以及對城市綠化的改造、違法建筑的拆除、城市天際線和街道立面的改造等城市修補,完善城市的生態功能,恢復老舊城區功能和活力。五是藍天碧水工程:在清潔能源應用、油煙、粉塵、道路揚塵綜合整治、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等方面著力,堅持綠色發展,改善生態環境。六是交通暢通工程: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和倡導公交優先,完善道路交通系統,推廣綠色出行,推行街區微改造,打通道路微循環,緩解城市交通問題。七是城市安全工程:圍繞加強飲用水備用水源保護建設、燃氣“縣縣通”項目、城市防洪排澇設施、應急體系建設等方面,創建舒適安全生活環境。八是風景園林工程:通過舉辦廣西園林園藝博覽會、完善風景名勝區管理,以創建園林城市、宜居小區、綠色生態示范城區等活動為抓手,還城市“綠水青山”。九是社區公共服務工程:配套完善小學、幼兒園、超市、菜市場,以及社區養老、醫療衛生、文化服務等設施,推進公共服務設施開放共享,提升市民居住的滿意度、獲得感和幸福感。
四、《意見》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廣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工作任務
《意見》圍繞建設宜居城市的目標,提出統籌推進城市規劃提升、城市承載力提升、城市管理提升三大行動,明確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任務,對我區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
(一)突出規劃引領,實施城市規劃提升行動
規劃是引領,必須強化城市規劃的依法編制、實施和管理,推行多規合一試點,建立完善規劃編制、實施和監督相關制度,構建城市規劃管理體制,發揮城市規劃對建設行為的戰略引領和剛性控制作用。
1、完善規劃體系。近年來,我區立足長遠發展,面向城鄉發展未來,按照高起點、高水平、高質量的要求開展各層次城鄉規劃編制,城市規劃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規劃的調控作用不斷提高,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規劃理念不夠科學,規劃體系不夠完善,規劃覆蓋率偏低等。要解決這些突出問題,首先必須從城市規劃這一龍頭入手。
一是要尊重規律,創新理念。一方面,必須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人口和用地要匹配,城市規模要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另一方面,要尊重、把握、合理利用城市發展規律,大力提倡改革創新。二是提升規劃的科學性,編制完善規劃體系。要加強城鎮體系規劃、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等各類城市規劃的編制、審批和實施管理,強化各級政府編制規劃的主體責任。跨區域城鎮群、城鎮帶規劃要著眼全局,著眼于加快建成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全面融入國家一帶一路發展大局,形成完善的規劃空間體系。三是擴大公眾參與。建立規劃編制的政府、專家、市民對話協商機制,保證規劃制定的民主性,真正實現規劃制定的科學性。四是推進控制性詳細規劃全覆蓋。控制性詳細規劃是引導和控制城鎮建設發展最直接的法定依據,是具體落實城市總體規劃各項戰略部署、原則要求和規劃內容的關鍵環節。2018年底前,設區市規劃建設區域、縣(市)近期建設區域要實現控制性詳細規劃全覆蓋,未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區域不得開發建設。五是推進 “兩圖合一”“多規合一”“多規融合”。“多規合一”試點工作在全區層面和市縣層面展開,目前已有賀州市國家試點和柳州市“一市三縣”省級試點,爭取早日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為全區推進“多規合一”作出積極貢獻;“兩圖合一”試點工作主要在市級層面開展,在有條件的城市探索城市規劃管理和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合一,加強城市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的銜接;“多規融合”試點工作主要在縣一級層面或跨縣級行政區域展開,根據實際情況探索發改、規劃、國土、環保、水利、農業、林業等相關部門圍繞建立一個空間規劃體系,確保保護性空間、開發邊界、城市規模等重要空間參數一致。
2、嚴格依法執行規劃。當前,我區仍存在部分城市領導對規劃法律認識不夠,隨意調整和變更城市規劃現象時有發生;一些城市新的總體規劃還未獲批,就據此編制或修改規劃,或新的總體規劃批復了,控規未能及時調整等問題,城市規劃科學性、嚴肅性、權威性、延續性還有待加強。因此,有必要建立規劃實施的檢查、監督和問責機制,堅持“先規劃后建設”,確保規劃實施到位、效力到位。
一是嚴格審批規劃,提高審批效率,地方政府在將有關規劃報上級政府審批前,應先提請本級人大或其常委會審議,根據相關意見做出相應修改,增強規劃制定的民主性、科學性。二是嚴格規劃管理。充分尊重群眾意見,優先安排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在實施城鄉規劃的過程中,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根據本地實際情況,有計劃、分步驟地嚴格組織好城鄉規劃的實施。三是嚴格規劃修改。目前,修改規劃的程序不規范,修改規劃的成本過低,致使隨意改變規劃和違規建設問題較嚴重。規劃一經批準,就應當嚴格執行,不得擅自改變,要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規定的修改條件和程序進行規劃修改。
3、強化規劃監督。進一步強化規劃全過程的監督,一是要改變以往政府對規劃大包大攬、關起門來編規劃的局面,實施“陽光規劃”行動,完善城市規劃的公眾參與、公示公告和社會監督制度。二是著力推進規劃決策的民主化,全面推行城市規劃委員會制度。各相關城鄉規劃涉及空間布局的,在審批前,須報經城鄉規劃委員會審查。三是著力推進規劃督察全覆蓋。實施規劃督察,對于促進規劃科學編制和依法實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區已出臺了《城鄉規劃督察工作辦法》,將全面向14個設區市派駐城鄉規劃督察員,并計劃開展縣和縣級市的規劃督察工作。四是建立違反城市規劃重點案件核查和掛牌督辦制度,嚴肅查處擅自修改規劃、違規干預規劃等行為,對規劃實施中問題突出的進行約談。今后將逐步利用遙感衛片對圖斑進行篩查,堅決維護城鄉規劃的權威性。重點監測城市規劃“三區四線”、生態控制線和城市開發邊界等。五是著力清除違法建設,建立違法建設的快速查處機制。及時阻止違法建設的生長,最大限度減少拆違帶來的各種損失,確保“新賬不欠”。
(二)傳承歷史文脈,塑造八桂特色風貌
城市的歷史文化、風貌特色是城市競爭的后發優勢,推進風貌特色工程,建立推進城市設計、歷史文化保護和建筑設計的相關制度,構建有利于塑造城市特色風貌的工作體系,將更好地保護歷史文化,展現城市特色風貌。
1、加強城市設計。改革開放以來,我區城市建設步伐不斷加快,承載能力顯著提升,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城市特色不突出、“千城一面”等現象普遍存在。因此要強化城市設計的作用,以城市設計為指引合理確定城市特色和功能,體現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征。我區是以壯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區,民族文化交融共生,沿邊沿海沿江,自然環境獨特。城市設計應既體現出時代風貌,又保有濃郁的地區特色。
一是開展各地區城市的風貌研究,加強城市設計規劃的編制及管理,提升城市的空間形象。城市設計包括城市總體設計和重點地段城市設計,鼓勵編制專項城市設計。二是考慮城市設計的可實施性,各層面城市設計編制應與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相對應,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出臺城市設計技術導則。三是建立城市設計與規劃實施和管理相銜接的工作機制,建立城市設計專家委員會制度。四是明確提出設區市、特色旅游名縣、少數民族自治縣完成重點地段的城市設計全覆蓋。
2、保護歷史文化風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是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八桂大地的悠久歷史和文化,是記載我區民眾改造自然環境,營建美好家園文明歷程的真實載體,也是我區邁向現代化進程中的珍貴記憶,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近年來在城市快速擴張的進程中,歷史文化保護不力,歷史建筑、歷史街區遭到拆毀的事件時有發生,給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帶來了不可挽回的損失。目前,歷史文化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主要是《文物保護法》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批準公布后,各級政府應當組織編制相應的保護規劃,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范圍內從事建設活動,應當符合保護規劃的要求。同時,要界定自治區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建立保護名錄,使我區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法定化,同時納入各級政府的保護計劃。
3、提升建筑設計水平。為切實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建筑方針,著力提升我區建筑設計水平,《意見》從新建建筑、既有建筑、建筑師隊伍、建筑設計市場與質量監管等幾個方面提出要求。
一是要求新建建筑加強建筑設計與城市設計的銜接,通過完善建筑方案設計招投標機制,增加城市設計方面要求,使建筑單體更好地融入城市。同時,要體現優質優價原則,使優秀作品脫穎而出。二是要求既有建筑特別是大型公共建筑開展后評估工作,并納入工程勘察設計評優條件,通過實際使用與設計預期的對比,為今后建筑設計、項目決策等提供經驗參考。三是要求加強建筑師隊伍建設,要培養行業領軍人才,組織廣西勘察設計大師評選,為建筑師營造活躍的設計氛圍。四是要求建筑設計市場統一開放,特別是要以貫徹落實CEPA服務貿易協議為契機,積極推進桂、港、澳等多地建筑設計領域的合作與交流。五是要求加強建筑設計質量的監督管理,強化建筑設計項目負責人質量責任終身制。同時,加大應用信息化技術力度,不斷提高監管效率和服務水平。
(三)完善設施建設,實施城市承載力提升行動
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城市承載力,有利于推進城市轉型發展,提高城市資源利用效率,保護城市生態環境,增強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有利于完善城市功能,增加公共服務供給,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提升城市宜居水平。
1、實施城市暢通工程。隨著我區城鎮化進程加快,城市機動化水平快速提高,道路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行車難、停車難、秩序亂等問題有待改善。為進一步加強城市道路交通科學管理,改善城市道路交通環境,結合我區實際,大力開展交通綜合治理,實施交通暢通工程。從“增供給、調需求、強管理”三方面入手,根據各地城市規模及交通情況,因地制宜、綜合施策,基本建立起通行順暢、管理智能、設施完善、安全便捷、綠色文明的城市交通系統。
一是在規劃編制方面,編制綜合交通體系規劃和專項規劃,完善城市交通規劃體系,促進城市空間布局優化和功能疏解。二是在路網建設方面,明確不同道路功能分工,合理建設城市快速道路網絡,完善主次干道網,適當增加路網密度,打通各類“斷頭路”,改善通行條件。三是在街區制試點和街區微改造方面,打破城市小區建設“小而散”的發展格局,在南寧、柳州、桂林等城市選擇具備條件的片區開展街區制試點,控制新建地區單個出讓地塊的最大面積,積累經驗后向全區推廣。允許和鼓勵多元化土地開發,適度控制房地產開發規模,從源頭促進土地混合利用,帶動街區制、密路網的推行。四是在停車設施規劃建設方面,推進停車設施建設,合理拓展停車空間。五是在綠色出行方面,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加快公共交通場站和換乘樞紐建設,建立健全城市公共交通基礎設施服務網絡。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參照珠海、溫州、青島等城市的經驗,結合我區實際,制定交通綜合治理的具體指標要求。
2、建設地下綜合管廊。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要求,主要是要解決反復開挖路面、架空線網密集、管線事故頻發等問題,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觀、促進城市集約高效和轉型發展。推進我區地下管廊建設,一要打牢基礎,通過管線普查摸清地下管線的現狀,通過建立地下管線信息系統平臺實現管線信息的智能化管理,通過編制城市地下管線綜合規劃和地下綜合管廊專項規劃,實現規劃統領,進一步規范道路開挖和地下管線建設。二要做好前期工作、項目儲備,實現項目有序、穩步推進。三要合理確定建設區域,綜合管廊建設投資巨大,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域新建道路,以及舊城改造、棚戶區改造、道路改造等有條件的要同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四要推進消除城市空中“蜘蛛網”和管線安全隱患,推進架空線入地建設,優先改造舊城區急險部分管網,因地制宜建設纜線管廊。五要規范管線的入廊和入廊收費問題,使得綜合管廊建設進入良性循環。六要解決建設資金問題,爭取財政投資、銀行貸款和社會資本參與建設。據南寧、柳州、欽州、東興等市項目建設計劃,以及對其他城市未來建設的預期,我區制定了到2020年,力爭建成約200公里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并投入運營的目標。
3、實施城市安全保障工程。安全,是一個城市持續健康發展、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最基本要素。實施城市安全保障工程,我區將重點圍繞幾個方面工作。一是加強飲用水備用水源保護建設。通過加強飲用水源地的建設、保護水源地的生態環境、推進污染治理,實施嚴格的飲用水備用水源管理措施,保證飲用水水源水質安全。二是推進燃氣“縣縣通”項目建設,這對優化我區能源供應消費結構,加快實施工業興桂戰略,減輕大氣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各級政府和燃氣主管部門要加快燃氣專項規劃的編制和修編,謹慎選擇燃氣管道建設經營企業,并做好企業的管理服務工作。三是推進城市防洪排澇設施建設。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工作的通知》(國辦發〔2013〕23號)提出:力爭用5年時間完成排水管網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時間,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近年來,我區各市高度重視易澇點的排查和整治,加大對內澇整治的投入力度,易澇點數量呈明顯減少的趨勢,城市內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到2020年,力爭城市內澇防治體系基本完善,城市內澇點基本消除。四是加強應急體系建設。建立各類環境、災害監測與預報預警體系,加強監控、風險排查和隱患整治,加快應急救援隊伍的建設,提升各類環境污染和災害事件應急處置能力,有效保障我區供水、供氣、橋梁等安全穩定運行,預防事故的發生。
4、健全公共服務設施網絡。目前,我區還未有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標準,導致公共服務設施經常被占用,公共服務問題突出。對此,要從四個方面對公共服務設施網絡進行完善。一是編制廣西城市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標準,明確在哪建、建什么、怎么建的問題;二是開放共享公共設施,繼續推動公共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站)、博物館、科技館免費向全社會開放,提升公共設施的利用率和覆蓋面,確保項目落地,完善各類設施建設;三是增加公共服務設施供給,提高公共設施的使用效率,提高市民的滿意度、獲得感、幸福感;四是加強新市民供給。保障新市民基本的公共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險、社會服務、醫療衛生、養老服務等權利,分類分層次解決其住房需求,使其盡快轉變角色,融入城市生活。
5、完善社區服務設施。經過多年的城市建設,廣西城市的大中型公共服務設施已經逐漸完善,但是社區基本服務一直較為缺乏,尤其老城區用地指標緊缺,歷史欠賬較多。為居民提供便利的基層服務,是建設宜居城市、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政策的具體舉措。社區公共服務主要包括小學、幼兒園、超市、菜市場,以及社區養老、醫療衛生、文化服務等設施。我區將選取最迫切、最急需的“五個一”工程先行建設,即“2018年前基本完成社區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幼兒園、文化室、衛生服務站和體育場所”建設。此外,提出打造社區“15分鐘生活圈”的目標。借鑒城市規劃理論中的“鄰里單元”概念和北京“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做法。按照鄰里單元定義,一個鄰里單元是一個相對獨立、封閉的,適合居民生活、舒適安全和設施完善的居住社區環境。“15鐘生活圈”,即15分鐘步行能達到所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符合行業技術規范及建設目標要求。目前,我國北京、上海等多個城市在打造社區“15分鐘生活圈”方面有許多成功的經驗。
6、推進棚改安居工程。棚改安居工程,是實現人民群眾住有所居、住有所樂的德政民生工程。我區將繼續大力推進住房保障建設和棚戶區改造工作,重點圍繞以下內容:
一是推行“購租并舉”住房制度改革。通過“以租代建”和 “以購代建”,即長期租賃和購買商品住房方式代替新建,加快籌集房源作為公共租賃住房,同時達到商品住房去庫存的目的。二是向住房保障家庭發放“租房券”和“購房券”。“租房券”指住房保障主管部門確定保障家庭租金補貼額度后,到住房保障主管部門辦理領取租房券手續,再去租房。居民可通過租房券直接抵房屋租金,房東則憑租房券到政府辦理等額租金補貼。同理,選擇“購房券”的保障房家庭根據實際,使用“購房券”選擇一定范圍內不同區位、戶型、品質的住房,抵扣部分房款。三是建立保障房同城置換機制。搭建公共租賃住房同城異地置換平臺,使租住不同地區的公租房家庭,根據各自工作方便和子女入學等需要,申請互換住房,實現公共租賃住房在全市范圍承租家庭之間的自由置換。四是發展新型住房租賃市場。打通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的通道,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一是培育住房租賃企業;二是鼓勵個人依法出租自有住房;三是積極籌建棚戶區改造房源信息平臺;四是實物保障與租賃補貼并舉,推進公共租賃住房貨幣化。五是完善棚戶區改造土地、財政和金融政策,發揮開發性、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作用。一是完善供地方式。鼓勵地方政府盤活城區存量土地,增加用地有效供應;二是鼓勵金融機構向住房租賃企業提供金融支持;三是加快推進棚戶區改造政府購買服務融資工作,促進棚戶區改造方式多元化。
7、建設綠色家園。廣西有得天獨厚的“沿海、沿江、沿邊”地理優勢,生態資源豐富,打造生態綠色城市有良好的基礎。應進一步發揮這一優勢,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居住環境的渴望。
一是樹立城市生態全域性保護理念,構建“點線面環”相融合的城市綠色生態網絡。二是強化城市綠地系統保護。嚴格城鄉規劃“三區四線”劃定與管理,強化綠線管制制度,不斷提高城市綠色資源保存和生物多樣性水平。三是提升綠地品質和服務功能。建設一批體現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的精品公園綠地,創建各類園林單位、園林小區。四是推進生態節約型綠化建設。堅持把生態節約理念落實到園林綠化規劃設計、建設施工和養護管理等各個環節。五是推進城市空間立體綠化,推廣屋頂綠化,加強綠地景觀營造,形成色彩豐富的城市景觀。六是穩步推進各級園林城市創建。進一步優化園林城市創建評估體系,完善評審管理辦法。七是辦好廣西園林園藝博覽會。推進廣西園博會向更新層次、更高水平,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園林盛會不斷發展。鼓勵舉辦縣級園林園藝博覽會,建設一批縣級園博園。不斷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完善城市綠地系統、豐富城市風貌特征。八是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修復城市水生態、涵養水資源,增強城市防澇能力。九是加快創建一批綠色生態示范城區,推進南寧五象新區國家級綠色生態示范城區建設。
8、實施城市修補與生態修復工程。我區目前仍存在城市空間無序蔓延、生態空間總量不足、城市布局不盡合理等問題。應通過城市修補和生態修復,實施城市有序修補和有機更新,恢復老舊城區功能和活力,使遭到破壞的城市生態環境逐步得到恢復、城市生態系統向良好循環方向發展。
一是加強城市修補工作。組織編制、實施城市修補規劃與設計,保留歷史文脈,維護特色風貌。加快老舊小區綜合整治、片區改造步伐,通過維護加固老建筑、改造利用舊廠房、環境整治等措施,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提升老舊城區居住質量。二是推進城市生態修復工作。首先要開展城市生態評估,組織力量對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的山體、河流、濕地、綠地、林地等城市生態空間開展普查工作,掌握確需實施生態修復的場地分布狀況。其次要加強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河湖濕地水系、重要水源地等生態敏感區域的保護和管理,進一步開展城市山體、水體、綠地、廢棄地、海岸線等修復。第三要將城市生態修復相關工作要求納入城市規劃編制體系嚴格實施,制定城市生態修復工作方案和年度行動計劃,建立項目儲備制度,明確項目類型、數量、規模和建設時序。重點開展桂林市城市修補和生態修復試點,盡早形成試點成果,在全區范圍內推廣。
9、實施藍天碧水工程。藍天碧水是廣大群眾對生活環境的現實追求,是堅持綠色發展,著力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表現。我區推進實施藍天碧水工程,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推進大氣污染治理。大力推廣清潔能源應用,加強煙塵廢氣整治,不斷探索適合我區城市大氣治理模式和方法,加強建筑工地安全文明施工標準化工作,強化監督檢查,完善相關制度。二是加快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與提標改造,加強管網配套建設和黑臭水體整治。“十三五”期間要確保完成450個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逐年有計劃的開展老城區管網改造,適時擴增已建成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提升出水排放標準等。三是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原則,加強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規范建筑垃圾管理,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加強餐廚垃圾處理能力建設,加強固廢資源再生利用,建立完善的城鎮生活垃圾處理監管體系。四是深化環衛保潔工作,提升城市道路機械化清掃水平,完善現有工作制度,建立環衛標準化量化考核體系和機制,形成長效管理機制。五是持續推進公共廁所建設,加強公共廁所建設管理。
10、開展宜居城市創建活動。宜居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城市發展成就的重要尺度。圍繞宜居城市建設目標,《意見》提出要創建綠色、便捷、和諧、特色、智慧、創新6類城市。
一是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了“五位一體”的戰略高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五個統籌”,都突出了城市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理念。我區歷來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重視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提出的建設“綠色城市”,體現了綠色發展理念。
二是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讓群眾生活更舒適。群眾生活舒適與否,最重要的一點體現在生活便捷性上,具體體現在配套服務設施是否齊備完善、數量是否充足、布局是否合理等方面。為此,提出了建設“便捷城市”,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大力提升城市服務能力和水平。
三是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了“建設和諧宜居、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現代化城市”的目標要求。城市的特色是城市魅力所在,是傳承歷史文化的要求,而創新是一個城市活力的源泉、動力,是實現趕超跨越的根本所在。所以我們提出了建設和諧城市、特色城市和創新城市,體現了創新、協調、開放、共享理念。
四是在信息時代背景下,現代信息技術與城市工作的有機融合是未來發展方向。國家大力提倡建設“智慧城市”,力爭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務、創新社會管理、維護網絡安全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據此,我們提出了建設智慧城市的概念。
宜居城市建設具有長期性、系統性,《意見》提出總體按10年考慮統籌推進宜居城市建設,分別提出2020年和2025年兩個階段性的建設目標。即到2020年,全區所有城市的宜居指數達到60以上,20%城市的宜居指數達到80以上;到2025年,全區所有城市的宜居指數達到70以上,40%城市的宜居指數達到80以上。
(四)培育新型建筑產業,推進綠色安全建造
綠色發展是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選擇,發展裝配式建筑、加強建筑安全和節能建設,發展綠色建筑,培育和發展千億元綠色新型墻材產業,將有利于推進供給側改革,建設綠色、低碳城市。
1、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裝配式建筑指采用預制構件或部件在施工現場裝配而成的建筑。主要包括裝配式鋼結構、預制混凝土結構、木結構、竹結構、組合結構等結構形式。目前,我區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目前基本上為0。要完成國家規定的到2025年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到30%的目標任務,還任重道遠。因此,必須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大力發展我區裝配式建筑。
一是當前主要任務。首先要制定適宜我區裝配式建筑發展的規劃,明確發展目標、技術方向、實施路徑和組織保障等,引導推動裝配式建筑發展;必須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技術支撐體系,加強裝配式建筑技術標準、造價定額和安全質量管理體系建設。二是裝配式建筑試點示范發展的重點。根據目前因裝配式建筑成本要高于傳統建造方式建造成本而市場接受程度較低的情況,提出以政府投資公共工程和保障性安居工程為重點推進裝配式建筑試點城市、基地和項目建設,以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三是明確政策支持力度。通過采取用地支持、財政支持、金融支持、稅費支持、科技支持、產業支持等多項政策措施,引導市場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四是明確裝配式建筑發展的目標要求。目前,南寧、柳州已申報建筑產業現代化試點城市,力爭到2020年建成1個國家級綜合試點城市。在南寧、柳州之外,再建成1個自治區級建筑產業現代化綜合試點城市。為滿足裝配式建筑發展需要,要建成3個以上裝配式建筑生產基地。由于我區各地發展條件不一致,因此并未對各地裝配式建筑的比例做明確要求,而是根據抓住試點示范關鍵少數城市的原則,經過科學測算,僅對試點城市提出了定量目標要求。
2、提升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發展質量水平。《意見》從政策法規、體制機制、規劃設計、標準規范、技術推廣、建設運營和產業支撐等方面統籌考慮推進綠色建筑發展,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一是切實抓好新建建筑節能工作。新建建筑嚴格落實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出臺《廣西民用建筑節能條例》,把民用建筑節能納入自治區發展規劃,落實民用建筑節能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二是推動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切實發揮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作用,鼓勵社會資金參與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和提供建筑節能服務,鼓勵運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完成百色市、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柳州職業技術學院等“1市2校3院”國家公共建筑節能改造示范項目任務基礎上,爭取到2020年,全區完成“十三五”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改造1000萬平方米。三是推進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建立可再生能源與傳統能源協調互補的綜合能源供應體系,推進太陽能、淺層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四是推廣綠色建材應用。制定實施方案及評價技術導則,完善綠色建材推廣機制,強化綠色建材評價標識管理,更好地支撐綠色建筑發展。
3、培育綠色新型墻材產業。發展新型墻體材料產業主要包括輕質、高強、節能、復合功能的綠色新型墻材(磚、塊、板),以及高性能節能幕墻門窗、高性能建筑涂料和防水材料、外墻掛板、保溫隔熱材料、建筑裝飾裝修材料、預制構件、預拌砂漿、預拌混凝土等建筑墻體配套產品及關聯材料產業發展。我區將通過大力發展高品質新型墻材、推動裝配化墻體及部件產品全產業鏈發展、發展與建筑墻體關聯的相關材料產品、統籌推廣新型混凝土制品技術、發展循環經濟等途徑,打造千億元新型墻體材料產業。
一是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推進工業廢渣和建筑垃圾再生新型墻體材料。著力探索工業廢渣和建筑垃圾管理體制、運營模式、收費標準、優惠政策、技術路線等,建立墻材行業利用固體廢棄物產業政策體系和技術支撐體系。加強固體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建成南寧市、柳州市建筑垃圾資源化綜合利用再生墻材產業化處理示范基地。二是開發生產混凝土清水墻磚和燒結清水墻磚制品,采取政府引導和市場相結合等措施,在全區各市縣全面推進鄉土特色清水磚墻房屋建筑發展。三是加快推動滿足混凝土結構、鋼結構、木結構等裝配式建筑結構體系需求的墻體部品(構件)和關聯墻體產品產業發展。大力發展墻體裝配化及其關聯產品的部品化、標準化、系列化、通用化、多樣化生產,完善配套應用技術,包括產品標準、技術導則、應用規范、驗收規程等體系。
4、強化質量安全監管。工程建設質量和施工安全生產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財產生命安全,確保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是城市建設工作中永恒的主題。
一是要進一步加強工程質量安全法制建設。修訂或制定有關工程質量安全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二是著力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建立“八桂工匠”培訓、服務和管理制度,加強建筑工人技能培訓和鑒定,以夯實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的最堅實基礎。三是改革現有工程建設模式。推廣工程總承包建設模式,健全與工程總承包相適應的管理制度。四是進一步加強市場和現場“兩場”聯動。加強建筑市場監管和誠信信息平臺建設及應用,開展信用評價,并應用于工程招投標。通過營造“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的行業環境,督促企業落實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主體責任。五是切實落實工程質量終身責任。推行工程質量責任保險制度,解決工程質量終身責任追究的實際可行性問題。六是推行工程款支付、建筑勞務用工實名制管理制度,以著力解決目前存在的拖欠工程款、拖欠建筑農民工工資問題。七是對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方式提出要求,即推進質量安全標準化和監管規范化、信息化,對建筑施工安全生產條件進行動態監管,對工程項目實施全生命周期風險管理。
(五)強化創新驅動,增強城市發展活力
創新是城市發展的內生增長動力,推進產城融合發展,創新城市建設投融資體制機制,強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創新驅動促進城市發展、以改革釋放城市活力,有利于建設創新創業、富有活力的宜居城市。
1、推進產城融合。廣西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依托城鎮和產業園區布局,培育了一批新興產業和產業集群,帶動了城鎮規模擴張和人口集聚,初步形成了城鎮化與工業化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良好態勢。但同時也存在中心城市產業和城市布局不夠協調,城區與園區“兩張皮”,產城融合不夠緊密的現象,導致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不配套、交通擁堵等一系列不宜居的問題。為解決上述問題,必須推動產城融合。
一是明確產城融合方向,即按照統一規劃、協調推進、集約緊湊、疏密有致的原則,以混合功能、職住平衡為導向,完善城市功能分區。二是對城市新區和產業園區產城融合提出要求,在集聚產業的同時統籌推進基礎實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并提出制定新建小區商業配套設施管理辦法,用以規范和確保生活設施配套,提高宜居宜業水平。三是對老工業區產城融合提出要求,即依托其土地、地段、配套、以及已有的廠房設施等優勢,在搬遷的同時,充分利用老工業區的資源,結合新興產業、勞動密集型優勢產業和加工貿易產業的特點進行改造,促進產城融合。四是對邊境城鎮產城融合提出要求,即充分發揮廣西沿邊優勢,強化邊境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發展跨境加工貿易區,推動邊境城鎮人口和產業集聚。五是對特色小鎮建設提出要求,即在縣城和小城鎮打造一批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發展空間平臺,推動產業和人口在一定范圍內集聚,帶動縣域經濟和小城鎮發展。
2、改革城市建設投融資體制機制。在快速城鎮化和城市現代化的雙重作用下,我區城市建設發展進入了量的擴張與質的提升同步推進的特殊歷史時期,客觀形成了城市基礎設施和公用服務設施建設投資的巨大需求。傳統的城市建設投融資渠道主要依靠有限的財政性資金、土地經營收益、發行債券與中短期的銀行貸款等,難以滿足不斷攀升的城市建設融資需求,不能很好地帶動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建設。
《意見》提出通過全面放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市場,大力推廣PPP等模式,完善價格調整、運營監管、第三方測評和政府補貼等機制,增強政府信譽,規范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和運營,培育多元化實施主體,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建設。同時,積極爭取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探索城市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支持企業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投融資模式和金融工具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創新財政支持方式,改革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和投資結構,支持有條件的設區市發行市政債券。探索設立廣西城市發展基金,形成穩定、持續的城市建設資金綜合保障機制,重點破解縣城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融資難問題,為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供資金保障。
3、營造創新環境。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創新擺在五大發展理念之首,是對當前國內國際新形勢的精準判斷,也是對經濟發展新常態新特征的準確把握。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區要貫徹落實中央要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增強城市發展活力。具體是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科學規劃布局城市各類功能。圍繞創新的內在規律要求,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突出規劃建設一批創新創業的載體、基地、平臺,完善城市居住、商業、文化、交流等綜合性功能布局,使城市中創新創業的載體、基地和平臺既可有效依托城市現有的科技、教育和人才資源優勢,最大釋放創新潛力,同時也可支撐帶動相應片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激發本片區的創新創業活力。二是建立健全支持城市創新的服務體系。包括城市規劃體系、行業技術體系、城市治理和民生服務制度等在內的城市發展創新體系,特別是在城市規劃中的地類控制指標等方面,要形成有助于創新創業的一套技術指標,將城市各類創新創業載體、基地和平臺的建設支持措施落到實處。三是推動城市工作創新。包括城市規劃機制的創新、城市管理方式的創新、城市建造方式的創新等。如在城市管理方式方面,充分運用目前較為成熟的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實施“互聯網+”計劃,為市民提供更為高效便捷的城市管理服務;在城市建造方式創新方面,著力推動裝配式建筑,發展綠色墻材產業等。為此,文件中提出要“推進城市規劃、智慧城管、建筑技術、環境整治和民生服務等領域的創新”,同時“加快文化創意、休閑旅游、會展和體育等產業發展”等。
(六)創新城市治理,實施城市管理提升行動
對于一個城市來講,三分建設七分管理,城市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人民群眾的工作和生活。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管理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現。要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完善城市治理機制,改革城市管理體制,強化精細化管理,建設智慧城市,提升城市綜合管理服務能力,我們的城市才會更加現代宜居,更加具有實力、活力和競爭力。
1、改革城市管理體制。深入推進城市執法體制改革、改進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政策性強,調整難度大,落實的任務艱巨而繁重。2015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深入推進城市執法體制改革改進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從理順管理體制、強化隊伍建設、提高執法水平、創新治理方式、完善保障機制、加強法制保障、加強組織領導等七個方面明確了深入推進城市執法體制改革、改進城市管理工作的重點任務。貫徹落實中央文件精神,結合廣西實際,重點需要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實現綜合設置機構。根據中央《意見》精神,要推進市縣兩級政府城市管理領域大部門制改革,整合市政公用、市容環衛、園林綠化、城市管理執法等城市管理相關職能,實現管理執法機構綜合設置。二是明確綜合執法范圍。因經濟發展水平、城市面積、人口數量、執法水平等差異,各地城市管理綜合執法范圍均不相同、也無統一標準。因此,中央《意見》確定納入城市管理綜合執法的具體范圍是:住房城鄉建設領域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全部行政處罰權和環境保護管理(8項)、工商管理(2項)、交通管理(2項)、水務管理(2項)、食品藥品監管(2項)等方面的部分行政處罰權以及有關的行政強制權。三是推進一級執法模式。“一級執法”應理解為“單一事項只有一個執法主體”的執法模式。強化屬地管理、權責一致的原則,設區市可以推行市或區一級執法模式,市轄區能夠承擔的實行區一級執法,可以向街道派駐執法機構,推動執法事項屬地化管理;市轄區不能承擔的,實行市一級執法,可以向市轄區和街道派駐執法機構,開展綜合執法工作。
2、完善城市治理機制。完善城市治理機制,是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對進一步促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高效運行、增強城市整體競爭力起到重要的作用。《意見》從完善法律法規制度、創新城市治理機制、提升市民文明素質三個方面提出了加強城市綜合治理的主要途徑。一是加大法治建設力度,推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相關法規規章的立改廢釋工作,建立與城市發展進程相協調的體系制度,推進城市依法治理。二是創新城市治理模式,擴大公眾參與,形成政府、社會、居民三方的協同互動,讓更多群眾參與到城市治理工作中,提高城市治理的民主化進程。推動轄區住宅小區成立業主委員會,進一步完善住宅區業主自我管理制度,充分發揮業主委員會在社會管理中的積極作用,努力構建共享共建的社區治理格局。三是增強市民的精神文明素質,通過教育宣傳,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建立市民行為規范,幫助新市民盡快融入城市生活,提高城市整體文明素養,提升競爭軟實力。
3、推進城市智慧管理。隨著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城市信息化應用水平不斷提升,智慧城市建設應運而生。建設智慧城市在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引領信息技術應用、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我區將重點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工作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一是建立數字城管。數字城管是城市管治的基礎工程,要依托廣西電子政務外網,整合構建數字化城市管理平臺,整合市政公用、交通、公共服務、能源、人口、商務、政務、消防等城市管理信息資源,實現多部門信息聯動共享,綜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推進城市網格化管理,加快城市管理數字化向智慧化升級,提升政府在多個領域的綜合管理服務能力。二是加大寬帶建設。加快城市寬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與東盟國家智慧城市建設合作。積極協調推進各市(縣、區)政府在編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等綜合性和專項規劃中,同步編制寬帶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內容,逐步實現重點公共場所無線寬帶免費上網。三是開展智慧民生服務示范建設。著力構建普惠化公共服務體系、精細化社會管理體系和現代化產業發展體系,創新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方式。加強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智慧電網、智慧醫療、智慧養老、智慧園區、智慧社區、智慧家庭及智慧金融等民生專項服務,拓展市民卡應用領域,實現公共服務便捷化。四是推進智慧政務建設。建設電子政務網絡云計算中心、災備中心、信息資源中心和大數據服務平臺,加強政務網絡安全保障體系、信任體系、危機處理體系建設,推進各行業應急體系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政務網絡支撐和安全保障,實現政務信息資源的集中管理和數據共享。
五、《意見》明確了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組織保障措施
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做得如何,既體現政府服務功能的發揮,更體現執政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各級黨委、政府要充分認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領導要親自抓,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格局,落實工作責任,加強隊伍建設,規劃好、建設好、管理好城市。
1、加強組織領導。中央《若干意見》提出,“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強對城市工作的領導,列入議事日程,黨政齊抓共管。”我區將通過建立由自治區主要領導牽頭的城市工作協調機制,成立與自治區鄉村建設辦公室相當的城市工作辦事機構,定期召開全區城市工作會議,研究解決城市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統籌協調和推進全區城市工作;明確市縣黨委政府開展城市工作的主體責任,保證各項工作落實到位。
2、加強隊伍建設。加強城市工作隊伍建設,重點是培養一批懂城市、會管理的領導干部,加大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形成多方合力,推進城市發展。《意見》提出要建立自治區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智庫,是基于我區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奇缺的現實因素。通過聘請國內外、區內外的知名專家學者成立自治區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智庫,針對我區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研究,提出解決方案及對策;對城市建設發展及管理提出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意見與建議;對城市重要節點、重要地段、重要區域的城市設計、修建性詳細規劃、建筑單體等進行審議,建立科學、民主、公平、公正的決策機制,進一步提高我區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
3、加強檢查考核。各市縣黨委政府對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負有主要責任,《意見》提出通過建立一套工作考核評價機制,創建市縣兩級宜居城市考評指標,開展公眾滿意度評價,引入第三方考評機制,加強對城市工作的指導、督查和問責,推動各地重視城市建設發展,不斷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其中,宜居城市考評指標來源于“美麗廣西·宜居城市”建設活動,圍繞創建綠色、便捷、和諧、特色、智慧、創新六個維度城市,設立市級90項、縣級80項考評指標,根據重要性不同賦予各項指標不同權重,考評年度依據宜居城市建設指標體系測算城市的宜居指數,宜居指數越高則宜居度越高,綜合評價城市的宜居水平和建設成就。此外,要加大輿論宣傳和監督力度,對各地推進城市工作過程中好的現象進行宣傳推廣,對不好的現象及時予以曝光,營造全社會合力推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