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深入廣西錳礦生產大縣靖西礦區采訪時發現,占全縣1/4采礦份額的靖西龍共礦業有限公司成立10多年來,堅持遵循先規劃后建設,先環保再投產,延長產業鏈條謀求發展“性價比”的理念,確保當地青山綠水,走出了一條民營企業采礦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
產區環保區:1份產出2分投入
記者在龍共礦業有限公司所屬的峒巴礦區看到,開采的大量錳礦完全利用水洗方式進行選礦。這片礦區主要生產30度左右的露天錳礦。水洗后的大量廢水在錳礦區的10多畝土地就地沉淀,沉淀后的廢水還可以循環使用。洗礦區不過3畝左右土地,用于沉淀廢水的土地就多達10多畝以上。
“要企業發展,更要青山綠水。”這是龍共公司總經理王福君一以貫之的經營理念。作為靖西縣屈指可數的錳礦采礦權所有人之一,當地他不僅承擔著政府企業經營管理下達的環境保“硬指標”,而且自己制定了嚴格的產業標準。
龍共礦業有限公司的基本做法是:要確保青山綠水,首先要做好環保評估和環保設計。王福君承認,錳礦產業實際上是一個高耗能、污染相對較大的產業。廢水循環使用,廢渣集中堆放應該是最大限度減少污染的措施。
在當地黨委政府支持下,龍共公司把廠區定在缺水石山區,從當地農民手中購買了50年147畝土地。記者在現場看到,廢渣堆放點四周山頭林立,用于堆放廢渣的環保區恰恰處于群山環繞的盆地中心。
電解金屬錳廠廠長孫繼周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帳:電解錳正式投產后年產1萬噸左右,每噸電解錳需要10噸左右的碳酸錳,每噸碳酸錳需要10噸原料礦,每年就要堆放10多萬噸的原料廢物。“為防止大雨引起廢渣外泄,我們已經在山谷周圍地勢低洼地方修建起了堤壩,堤壩還將隨著廢渣排放量的增加而加高。”
1:2的投入不僅僅是環保面積的投入,而且是環保資金大量投入。龍共公司從1994年以來,幾乎每年都要投入上百萬資金對礦區、產區周邊環境狀況進行調查,聘請百色市有資質的環保單位進行評價。環保資金的投入隨企業發展不斷增加,今年環保投入已經達到271萬元。
小細節凸現大節能 多循環破解“三廢”難題
“細節決定節能,細節決定能效。”為減少對能量的消耗程度,龍共公司在企業生產各個環節大力推廣“小指標計劃”,實現了采礦、洗礦能耗最低化,設備故障率低;同時加強廢渣、廢水多元化循環處理,使生產運營既提高了經濟效益,又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總工程師喻開仕告訴記者,傳統意義上由于電解板槽遠離原料輸入口,造成電解板槽兩端電壓太大,耗費了大量能源。如今,龍共公司采取壓縮電解板槽和原料輸入口之間距離,降低板槽兩端電壓的方式,成功節約了20%以上的電能。
記者在現場看到,為了做到無生產廢水外排,企業專門對洗板與鈍化工藝進行了改進,已實現廢水零排放,全部返回利用。為提高能源利用率,公司對電解槽采用了多種材料的冷卻管,電解槽的長度越來越長,極板越來越多,多的已達到80塊左右。
龍共公司的計算表明,環保方面的技術投入越多,對產品純凈度把握越好,產品價值也就越高。公司電解錳產品純度已經超過99.8%,在國際市場上價格高達每噸1.2萬元。
延長產業鏈:謀求企業發展百年“性價比”
“錳礦生產節能環保控制得好,產品質量就好,價格就高。”這是錳礦企業發展的“正比規律”。
目前,龍共公司已經投入3000多萬元進行設備引進,主要引進國內知名品牌的生產設備對每個生產環節進行嚴密監控。這樣可以更加快捷、更迅速、更直接地發現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將設備能耗控制在較低范圍內,將排污標準嚴格控制在環保許可范圍內。
百色市環境保護科研所對龍共公司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書分析認為:龍共公司5000噸/年電解錳產量,廢水完全通過處理系統處理后循環使用;固體廢棄物粗濾渣、精濾渣則通過集中堆放儲藏的方式,確保不會外泄導致環境污染;廢氣則通過酸霧凈化塔進行吸收,凈化率達95%以上。
距離廠區不過1.5公里左右的達愛村,記者看到村民還在利用地表泉水、高山水源洗衣做飯。不少村民告訴記者,公司以每畝1.2萬元價格從村民手中租用土地,并承諾租期滿后邀請環保部門對環境進行公開評估,然后再歸還村民。
村民陳玉群說:“龍共公司很早就把廠區規劃設計圖、環保設計圖在村里公布,并邀請全村人做環保監督員,出現環境污染問題及時通報還能有獎。” |